一、关于管辖 对于多人实施的有关联的环境污染刑事犯罪案件,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,按照**高人民法院、**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、国家**部、司法部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《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》,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、公安机关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处理。 二、关于打击** 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,对违反国家规定排放、倾倒、处置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、个体经营户等,要将主要获利者作为**打击对象;对于在生产经营中起到监督、管理作用的工作人员和直接排放、倾倒、处置污染物的工作人员,可以按照“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”定罪处罚;对于其他操作人员或普通执行人员等,要分清责任,除情节恶劣外,一般不予定罪处罚。 对符合逮捕条件的**打击人员,一般应允以批准逮捕,对已被批准逮捕的人员,一般不予改变强制措施、不判处缓刑。 三、关于几个问题的认定 1、主观故意的认定。明知包括知道或者应当知道。污染防治设施以及其他生产设备发生故障,发现后放任污染物排放的,以“明知”论处。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,并且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,可以认定其“应当知道”,但有证据证明确系不知情的除外:(1)根据其生产工艺、生产流程必然会产生污染物,但没有处理、净化设备,或者虽然有这些设备但没有开启的;(2)污染防治设施以及其他生产设备发生故障,在故障发生后的合理时限内未处置的;(3)上下家涉嫌共同犯罪的,知道下家无资质处理、无经营许可证或超出经营许可证范围,且支付的处理费用明显低于市场价的。 2、对企业产生物质属性变更的认定。对企业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生产工艺组织生产,或者擅自改变生产过程中的原辅材料,其产生的物品属性不能按照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直接认定,应当重新进行鉴别。 3、“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”的认定。是指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三倍,即污染物排放标准×3以上的浓度,如标准为0.5的,超过1.5即为超标。 4、“私设暗管”的认定。未经职能部门审批安装、规避监管的排放管道均属《解释》**条第四项中“暗管”;利用隐蔽时段或隐蔽地点非法排放,属于广义上的以“私设暗管”形式排放。 5、“公私财产损失”的认定。“公私财产损失”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财产毁损、减少的实际价值,以及为防止污染扩大、**污染而采取必要合理措施所产生的费用,不包括环境**费用和鉴定、评估费用。对有可能适用《解释》**条、第三条“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(或者一百万元)以上的”条款的环境污染刑事案件,**提供“环境污染损害(鉴定)评估报告”。 6、“重金属”的认定。《解释》第十条中的重金属范围,除了条文中明确列举的铅、汞、镉、铬之外,其他的重金属可参照国务院《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“十二五”规划》和《浙江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(2010-2015)》来把握。 四、关于规范环保取证 由省环保厅在征求省公、检、法三家意见的基础上,尽快制定检材的取证主体、取证地点、取证程序、送检报告的出具以及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等具体操作规范。环保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或监测报告,应列明毒物、废物、污染物的具体种属,并就检材中是否含有“有毒物质”、“危险废物”或者“一般污染物”等作出结论性论断。但对列入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》、《**废物分类目录》的废物,可由环保部门依目录直接认定,并出具书面意见。 五、关于溯及力 对于2011年5月1日以后,2013年6月18日《解释》生效前的污染环境行为,除情节十分严重、性质非常恶劣的案件外,只有行为同时符合2006年7月**高人法院《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的,才宜根据《解释》作刑事追究。如果行为一直延续到《解释》生效后,可直接适用《解释》规定。 浙江省**人民法院、浙江省人民检察院、浙江省公安厅、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(二) 一、明确私设暗管类案件的调查要点 环保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“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、渗坑、裂隙、溶洞等排放、倾倒、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、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、有毒物质的”等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,应严格按照《浙江省涉嫌环境污染违法案件调查取证工作规程》执行,做好现场排污量核实、污染情况描述等前期调查取证工作。 二、应急处置费用应计入“公私财产损失”范畴 应急处置费用属于“为防止污染扩大、**污染而采取必要合理措施所产生的费用”范畴,应当计入“公私财产损失”。 三、关于涉及废气排放的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 对非法熔炼、非法拆解、露天焚烧工业垃圾等环境违法行为所产生的污染物,造成的环境危害,可由环境保护部门组织相关鉴定机构、技术部门出具此类违法行为排放的污染物类型、数量或造成环境危害程度的核算标准;环境保护部门现场调查时,根据现场发现的焚烧、熔炼固体残留物或者拆解物品的种类、数量,参照相关核算标准,给出排放的污染物的类型、数量或造成环境危害程度的鉴定意见,如有必要,可由公安机关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侦查实验,环保部门应当予以配合。 |